2025年5月28日,广西正桂律师事务所新入职律师冯恒跟随邕宁区蒲庙司法所所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脚步,走进了南宁温氏公司,开展“民法典进企业”宣传活动,得到了意外收获与心灵触动。
(活动现场)
一次常规的“民法典进企业”普法宣传,却在尾声迎来最生动的“听众”——放学的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与法条的碰撞,让这次实践锻炼有了远超预期的温度与深度。这并非我第一次参与普法,但那天的经历,却在我这名初入实践岗位的青年律师心中,刻下了别样的印记。
企业领导层的热情与重视令人欣慰。他们坦言:“企业发展离不开法律护航,合法合规经营是底线,更是生命线。”这份主动求知的意识,正是法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生动注脚。我们不仅与企业管理层交流了合同风险、用工合规等核心议题,更将普法深入到一线——带着宣传资料走进员工宿舍,为忙碌了一天的工友们讲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侵权责任等法律知识。工友们专注的眼神和频频的点头,是给我们最直接的肯定。
就在我们以为活动圆满结束,准备收尾之际,一辆校车稳稳停在了职工宿舍前的篮球场。企业职工的孩子们有序下车,随即像一群欢快的小鸟,蹦跳而来。厂区一隅,我们这群手持资料、热情讲解的“陌生人”,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雀跃地围拢上来,稚嫩的童音此起彼伏:“叔叔阿姨,你们在做什么呀?”
面对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相视一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大家立刻蹲下身来,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最生动的例子,向他们介绍:“我们在讲法律知识呢!法律就像保护大家的规则,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我们聊到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交通安全法),聊到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民法典物权编、刑法),聊到小朋友在学校也要互相友爱(民法典人格权编)。
让我惊喜又感动的是,孩子们并非一片空白。 好几个小朋友抢着说:“这个我知道!我们老师讲过!”“学校也有发小册子!”“欺负同学是不对的!” 那份纯真的自豪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法治的种子,正在校园这片沃土上悄然萌芽、生根。法律意识的培养,真的要从娃娃抓起,而学校、家庭、社会,正在形成一股合力。
回程路上,心绪难平。这场看似常规的“进企普法”,因孩子们的意外加入而格外丰盈。它让我深刻领悟:
普法之路,既要照亮决策层,更需深入一线员工,乃至他们的家庭。宿舍里的交流,正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孩子们对法律知识的知晓与认同,恰是法治未来最振奋人心的图景。那句脱口而出的“老师讲过!”,既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也昭示着法治教育链条完整性的至关重要。
如何让管理者理解合规价值?如何让工友听懂晦涩法条?又如何向孩子解释抽象概念?这无时无刻不在锤炼着我的“翻译”能力与共情智慧。唯有换位思考、精准表达,方是基层普法者的必修课。
当看到企业领导对法律的重视,工友倾听时的专注,尤其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对“规则”的懵懂认知——那份参与法治建设、服务基层群众的价值感与责任感,便在我心中沛然升腾,远比任何书本说教都来得真切、有力。
这次司法所实践锻炼,不仅让我熟悉了基层工作的节奏,更让我在一次次与不同群体的接触中,触摸到了法治社会的真实肌理。从企业高管到一线员工,再到纯真的孩童,法律如同空气,应当融入每一个环节,守护每一个个体。而作为青年律师,能在这条道路上播撒种子、传递力量,何其有幸!未来的执业生涯,这份来自基层的体察与感动,这份与不同人群“换位思考”练就的本领,必将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